close

什麼樣的企業,才能在日本擴大的下流市場中獲勝呢?我認為「能做到低成本營運的大企業,將成為最終的勝利者」。

是由新興企業成長變成的大企業?還是脫胎換骨的傳統大企業?無論哪一種都有可能性。下流市場的經營,最後必將歸結為大企業的規模式經營。

日本現今的下流市場,新興企業是靠壓低人事費用與採購低價商品的方法維持。一旦考慮下流市場發源地美國的經驗,不得不認為最後將變為「大規模的策劃經營」。

美國有哪些大企業在下流市場中獲得成功?答案大概是零售業的沃爾瑪、外食產業的麥當勞吧。在零售業與外食產業中,沃爾瑪與麥當勞不僅分別是市場的領導者,對勞動者而言,也是最大規模的雇用者。

在經營的世界,沃爾瑪素以「投資謹慎」著名。1990年前後,沃爾瑪正全力在美國中南部發展,在西海岸與東部都還沒有店鋪。這段期間我曾到過沃爾瑪的店鋪,店內商品價格的低廉程度,令我感到吃驚。由於過去以來,一直是對投資極其謹慎的公司,因而聯想價格是否也是一種讓顧客追加購買的販賣型態呢?

日本的GMS等也經常採用這種作法,用廣告單上令人心動的低價商品吸引顧客來店,除廣告單上的商品外,其他商品的價格都訂得相當高。顧客因為「順便購買」,平均下來反而買貴了。這種定價方式,在零售業經常可見。

但是沃爾瑪店內的商品,全部都很便宜。銷售方法充分貫徹了所標榜的那句標語「Everyday Low Price」。無論庫存的種類與份量都很充足。這種經營方法,是否真能產生利潤?實在太神奇了。

以下流市場為對象的零售店,一定要注意的重點是什麼?那就是「庫存品」。

在零售業界經常出現「正在賺錢的折扣商店發生倒閉」的案例,其原因不在於損益計畫書出現赤字,而在於資產負債表。所謂資產負債表是記錄公司所擁有的資產與負債的一覽表,商品在出售之前,以「庫存」的方式登記在資產對照表上。

已經出售的商品,以「購買價格為多少,利潤為多少」的形式,記錄在損益平衡表上。未出售的商品,不會出現在損益平衡表。事實上是「妨礙經營的不良庫存」,卻以「將來能夠出售的庫存」的方式,記錄在資產對照表上。

在折扣商店的賣場,陳列的商品堆積如山、多的嚇人,單以目視的方法根本不知道在哪裡有多少無法賣出的商品。此外,若這些庫存不放在賣場,而是躺在倉庫內,在現場更加不會意識不良庫存的問題。

最初看見沃爾瑪,腦中率直的浮現起「經常保持這麼多的庫存,難道經營不會被不良庫存弄垮嗎」的感想。然而這正是沃爾瑪大規模投資IT的意義。

在日本的競爭剛剛起步

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.沃爾頓,非常認真學習相關零售業的事物,同時也喜歡動腦筋。當零售事業成功,隨著店鋪的數量一家家增加,他注意到一件事。

當店鋪數量少時,直接到店裡觀察,就能瞭解每家店鋪的經營狀態。但當店鋪數量超過100家時,僅用眼睛觀察已經不夠。「若不建立能瞭解發生在地平線對面事情的機制,就無法繼續經營」,於是沃爾頓開始認真思考。

他開始大規模投資,建立起「即使不是店員,也能看清店鋪狀況的機制」。

反過來說,若要建立即使不是店員,也能看清店鋪狀況的機制時,店員的力量也不可或缺。必須教育員工,灌輸他們「當庫存不足超過訂貨點時,一定要訂購新貨」,或者「賣場的架上出現缺貨時,要立即從後場拿貨品補充」。

為什麼要這麼做?因為唯有店中順利進行這樣的操作,在總公司所建立的數字資料才會正確。在賣場的商品能整齊排列的前提下,資料上無法賣出的商品,才是實際上無法賣出的商品。但在現場操作不確實的公司,資料上無法銷售的的商品,可能早已不在店內。

沃爾瑪除了嚴格教育員工之外,同時也進行IT投資。如此一來,即使是位於遙遠的地平線彼岸的店鋪,只要看資料,就能正確掌握店中發生的事情。

現在,日本的下流市場是靠低的人事費用與採購低價商品的方法維持。隨著市場擴大,參與的企業也將增加,預測最後將達到如沃爾瑪般「以組織架構的差異決定勝敗的水準」。以此一觀點來看,日本下流市場的各企業間的戰爭,現在可說才剛剛開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u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